会泽县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矛盾纠纷化解效能,以“党建+调解”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着力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解决在一线、化解在基层,撑起党建引领“调解伞”。
四级组织筑牢调解防线。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网格四级调解组织体系,通过减负增效扩能提质,让各级党组织集中精力抓矛盾纠纷调解。筑牢县级“包案包解”防线。成立县社会矛盾纠纷联合接访中心和调处中心,从司法、民政等单位抽调26人到“两中心”工作,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两中心”主任,建立县处级领导信访积案承包化解机制,定期接访、约访、带案下访,今年县处级领导调处矛盾纠纷500余件。筑牢乡级“联片联调”防线。优化调整25个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制定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属地管理”事项清单,规范提升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5个,让乡镇(街道)放开手脚,对属地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联片协调、联动处置,实现大事不出乡。筑牢村级“即访即办”防线。清理村(社区)办公场所牌匾4000余块,梳理制定村(社区)工作准入清单13项、为民服务事项清单17项、小微权力清单64项,让村(社区)干部腾出精力,对群众信访做到“即访即办”,实现小事不出村。筑牢网格“感知感应”防线。合理划分网格4847个,同步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选配专兼职网格员15989名,制定网格管理服务准入制度,梳理网格工作任务清单47项,禁入事项清单7项,让网格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做到信访矛盾第一时间发现、了解、掌握、调解,实现小微矛盾不上交。
四支队伍锻造调解铁军。打造以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为主、网格员、下沉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的调解队伍体系,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早预防。网格员“早发现”。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微信群聊”“电话问询”“田间恳谈”“敲门行动”等活动,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能化解的及时化解,不能化解的及时上报村(社区)。今年以来,网格员共化解小微纠纷500余件,上报纠纷1800余件。乡村干部“快调处”。落实乡级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制度,乡镇(街道)班子成员每周深入挂包村(社区)开展工作不少于1次,村(社区)干部根据网格员收集掌握情况,对能当场调处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对不能立即调处的,落实村(社区)干部“包保”负责制,限时调处;村级无法调处的,党组织书记“吹哨报到”,由乡镇(街道)干部联合调处。下沉干部“紧配合”。整合驻村工作队、转任职级干部等1146人到381个村(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下沉干部紧盯“言行有异常、邻里有纠纷、家庭有矛盾、事业有挫败”等群体,配合乡村干部和网格员,以“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志愿者“多参与”。新组建快递物流、网络自媒体等行业党委4个,成立“两新”组织党委12个,设立“两新”党建工作站46个,建成“小哥驿站”39个,县乡村三级志愿者、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红等在工作之余,以随手拍、随手报、随手办等形式,顺手收集第一手信息,让矛盾纠纷及时“浮上来”。
四项举措提升调解质效。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部门依法履职、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调解体系,全面凝聚起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强大合力。优化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矛调中心,通过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嵌入“9+X”综治信息化模块驱动,打通司法、信访、民政、应急、法院等多个部门矛盾纠纷信息系统,形成了“县指挥、乡主导、村主抓、网格参与”的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实战化运行。完善多元调处。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调格局,加强与各部门、行业、群团组织的联络对接和业务指导,依托便民诉讼站、流动检察室、社区警务室、社会组织等载体,将咨询、调解、诉讼各环节串联成线、闭环运行,增强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实现由“单兵作战”向“融合发力”转变。创新联调方式。建立信访超市、新乡贤理事会、名人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点菜式”服务等机制,让群众能够“遇事有讲处、有诉有理处”,减少了群众因调解和处理不满意而多头信访、越级上访等问题。引导群众参与。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选聘专职调解员570名参与“平安细胞”创建,381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采取火塘会、院坝会、楼宇会等形式,开展各类协商活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2023年以来,调解纠纷2300余件,解决群众信访问题623件,化解信访积案109件,实现了信访总量、越级走访、重复信访逐年下降和到京非接待场所上访、进京集体访、赴省到市规模性上访零发生的“三下降三为零”的良好局面。
通讯员:张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