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两山”创建进行时:齐心协力,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共建共享,吹响争创“两山”基地冲锋号
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县既是罗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罗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罗平县开展“两山”基地创建工作,探索总结“两山”转化的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样板示范,是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也是借力发展的大好机遇。罗平县各乡(镇)街道和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在工作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努力推动罗平成为绿色发展的“转化样板”。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罗平县岩溶区分布广,气候湿热,夏季多大雨、暴雨,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发育奠定了地质气候条件,加之长期以来人为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致使罗平县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曾占国土面积74.5%,石漠化面积2712.2平方公里,遍布县内每一个乡镇(街道)。耕地少,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之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普遍处于“污水靠蒸发、粪便靠雨刷、塑料靠风刮”的自然消化状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集石漠化片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连片特困地区。2011年,经中央批准,罗平县被列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如何突破罗平石漠化严重、耕地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展滞后的“瓶颈”,筑牢珠江生态安全屏障,列入罗平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罗平县持续发力,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有序整改,一批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大成果,万元gdp能耗下降24.7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河(湖)长制深入落实,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市控以上河流监测断面水质100%达标。新增营造林26.27万亩、石漠化治理13.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2%。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初步建立。淘汰落后产能9000吨,关闭退出非煤矿山80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水电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04万kw,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的生机。开展铁腕治污,拆除万峰湖罗平水域钓台钓棚等违规建筑26424m2,拆除网箱7479个195309m2,拆除养殖渔船90艘,补助资金623万元,万峰湖每年减少7万吨鱼饲料投入,400名渔业生产人员转产上岸,整治湖面192165m2,改善万峰湖流域各大小支流沿线村庄、集镇的人居环境,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从根源上有效控制入湖污染源。休闲渔业加速发展带来的万峰湖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生态大幅改善,万峰湖罗平水域、多依河水质由Ⅲ类上升至目前的Ⅱ类。通过开展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污工作,筑牢了珠江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靓丽生态底色:生物多样性之美是罗平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近来年,罗平县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持续巩固58327hm2自然保护区面积,对岩溶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野生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或繁殖地进行保护。截至目前,万峰山自然保护区内有600余种动植物,野生猕猴由过去十几只发展到目前的数个种群,2000余只,罗平县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钳嘴鹳、苍鹭等珍稀鸟类栖息,驯养成功暗色唇鲮等10余个珠江水系土著鱼,在珠江上游增殖放流土著鱼鱼苗60余万尾,为养殖场提供土著鱼鱼苗100余万尾。向多依河投放猪嘴鱼鱼苗15万尾,珠江水系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持续向好的绿色生态正在释放发展势能,屏障生态优势逐步得到彰显,罗平县实现以生态绿“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转化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近年来,罗平县按照“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烤烟、油菜、生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热区水果、肉食品生产加工、高端蔬菜等生态特色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品牌集群。做足“花文章”,延伸“绿色”产业链,实现“变绿为金。罗平字号农特产品进入全省知名品牌,注册“罗平小黄姜”“罗平黄山羊”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罗平小黄姜”“罗平菜油”“罗平蜂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罗平小黄姜”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小黄姜产品上榜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1个,认证绿色食品19个,有机食品17个。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通过“双认证”,22户企业上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平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前景美好,充分体现了良好的生态优势也是生产力。
绿色惠民富民,共享“两山“转化:罗平县积极探索百姓富生态美同频共振,围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推进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如,棠梨凹乡村旅游示范点、“云上花海”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等。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将乡村打造为城市的“后花园”,让乡村成为了城市“田园生活”的体验区,以及农民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还成功为乡村导入产业和人流,激活“空心村”,促进“农民回流、市民逆流”,发展以乡村为场景的新乡村产业,实现“造血式”扶贫,带动农民持续奔小康,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闭环。开辟当地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乡村更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也富裕了;同时,坚持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了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沉浸式乡愁体验、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培育特色文化村,发掘和保护古村落、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打造布依风情小镇、大补懂彝族村寨等一批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完善制度保障,吹响争创号角:围绕申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总体目标,罗平县成立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启动会,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制定创建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及工作职责。开展现场调研,深入挖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亮点。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制定创建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及时安排部署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讨论活动,为“两山”创建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民动员、全域参与,同向发力、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目前,罗平县全县上下一心,在争创“两山”重要思想实践创新基地中见行动、出真招、显成效。罗平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示范基地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两山”重要思想的旗帜在罗平大地高高飘扬。我们坚信,在罗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上下共同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中,罗平县在“两山”转化的示范引领上一定会一路领先,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持续健康、独具罗平特色“两山”实践转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讯员:丁树菊、张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