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一村一品 同心护航 葵山镇7600余亩桑园未来可期
发布日期:2023-03-31    来源:珠江网    浏览:1342


“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抓生产!”

在师宗县葵山镇马湾村“老蚕房”有这样一条标语。该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栽桑养蚕,近年来主动把蚕桑产业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大局,逐步巩固壮大蚕桑产业,走好“一村一品”富民强村路。目前有桑园面积7600余亩,覆盖农户760户2649人(其中脱贫户及防返贫监测对象37户140人),2022实现产值约24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蚕桑产业俨然成为了马湾村“两委”和群众的“银娃娃”,镇村领导班子一直努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让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凝结合力、项目支撑,共同夯实基石

投入沪滇资金920万元加强蚕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扩大桑园面积。2020年投入了40万元新植桑园1541.57亩,购买嫁接桑苗200万株,桑叶产量与2019年的同比增加420吨,新增的420吨桑叶净收益达20万元/年,受益户由原来的483户增加到760户。二是完善基础设施。2021年投入了480万元,其中6万元新植蚕桑200亩,230万元新建集体蚕房3幢,243万元硬化基地道路6.7km。生产经营性支出人均节约650元/月,全村提高了生产经营纯收入约70.98万元/年。三是提值延链。2022年投入40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蚕苗催青室建造,解决传统单户育苗转变为现代化集中育苗,提高蚕苗存活率,增加蚕茧的产量和提高制种质量;200万元建设蚕茧深加工车间,用于蚕丝深加工,提升马湾蚕桑品牌效应;170万元修复寨上蚕桑产业园区蚕桑灌溉水源点,提高桑叶产量,有效提升生态治理效果。

马湾灌溉水源点竣工

精准施策、利益双绑,构建长效机制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资产资源为突破口,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一是采取“订单合同+服务协作双模式”稳产保质。引进龙头企业云南百益茧丝绸有限公司跟辖区内的养蚕农户签订种茧饲养及收购合同760份(其中脱贫户及三类对象37户)。公司直接将原种发放给养蚕户,期间派出技术人员指导蚕农进行饲养管理及种茧保护,为养蚕户提供桑苗嫁接、药物使用、清洁消毒、种蚕饲养等全程技术服务,同时按照每年蚕茧市场价等综合条件定价收购。二是“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合作共赢。成立师宗县桑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提供茧种、统一收购蚕茧,打通“产销”服务链,规避市场风险。合作社制定规章制度,做好协调工作,组织、规范农户生产,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企业每年支付合作社1元/公斤蚕茧的管理经费。“市场+契约+管理”带动养蚕户积极性,构建户、村、企合作共赢的良好营商氛围。三是“盘活型模式”,实现“资产”变“资金”。将2021年新建的3幢集体蚕房出租给养蚕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双增收”,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4余万元;将催青室、蚕丝深加工厂租赁给龙头企业,可增加村集体经济租赁收入6万元,蚕茧深加工车间可制出蚕丝被成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预计可带动群众户增收4761元以上。

科学谋划、走实走深,接续乡村振兴

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实施。积极申报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沪滇协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库资金,对项目进行查缺补漏、动态调整,做到项目选择精准、数据填报准确、方案切实可行、绩效目标可量化,变“资金等项目”为“项目等资金”。二是常态化压实工作责任。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增收、提质量”工作主线,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科学定位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点带面擦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葵山名片。


葵山镇将依托7600亩桑园的产业基础优势,继续巩固扩大蚕桑种植面积,健全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全速推进绿色生态蚕桑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做好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持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收入持续增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讯员: 平延杰、徐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