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蹚出增收新路
发布日期:2023-01-13    来源:曲靖日报    浏览:7712

娜姑坝子全景。李勇达 摄


初冬时节的娜姑坝子云雾缭绕,“白雾”牌坊若隐若现,在朝阳映照下,小龙虾基地波光粼粼,万亩蔬菜基地采收正忙,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群众开启了日常的忙碌,为全面小康生活努力奋斗。白雾村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坚持把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分层分类实施增收措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历史文化名村闯出增收致富新路子,迎来振兴发展新生机。

白雾村全景。李勇达摄


盘清资源 因地制宜选产业

初冬时节,白雾村层林尽染,绚丽多彩,像极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近年来,该村强基础提品质,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白雾村在深入分析全村资源资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了“梁子能源坝子菜、农旅融合促振兴”的总体思路,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白雾村蔬菜基地。尹永权 摄


在白雾村、乐里村蔬菜种植基地,三千多亩娃娃菜正在采收,100多名工人忙着割菜、装框、搬运、上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我们是做计件,割菜加装框1.5元每框,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钱。”村民赵丽琼说,她家土地少,租给公司一亩地,家庭主要收入靠务工,一年下来还是能挣一两万元钱。2021年,娜姑镇引进云南维康农业有限公司在乐里、白雾、石咀等5个村流转土地6028亩种植绿色蔬菜,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白雾村抓住沪滇劳务协作等机遇,对全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盘清“人”资源,年均实现务工收入 5800 余万元,“白雾施工队”“白雾厨师”逐渐形成品牌。积极与华电道成有限公司合作,流转荒山荒坡 410 亩,发展光伏产业 15.26 兆瓦,盘清“山”资源有效实现“荒坡生金”。争取沪滇协作资金 1150万元,建设稻虾、稻蟹养殖基地1100亩,年均实现产值1600 余万元,盘清“水”资源曾经荒废的冷浸田变成“聚宝盆”。发挥坝区水利条件好、土地平整优势,盘清“地”资源发展绿色蔬菜基地 1100 亩,年均实现产值 1500余万元。

白雾村的做法是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娜姑镇党委副书记蒋辉告诉记者,娜姑镇主要以石榴、柑橘、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为主,根据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情况,对农户分层分类,精准施策,通过基地务工、自主发展、村集体经济反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融入产业发展之中,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900元提高到2022年的 13916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做活资源 分层分类促增收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干劲十足、民风淳朴、一心致富的和谐村,主要靠好的党风、好的带头人。

近年来,白雾村全面推行“大岗位制”,实现村“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成员年均36岁且均为高中以上学历,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并根据农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情况,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做到了“人无一个闲、地无一块空”,“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全村实现人均增收1247元。

当地群众在蔬菜基地务工。尹永权 摄

“我家租了3.5亩土地给基地种蔬菜,每年有4500元地租,平时又在基地务工,每天100元左右。”白雾村村民华万芬家五口人,大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小儿子在上学,有土地无劳动力,通过资源盘活单华万芬一人每年就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村里还组织了技能培训,我丈夫学了泥水工,农闲时都在附近打工,家里又养了牛羊、种了少许蔬菜,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华万芬喜滋滋地说。

原来,该村建立了以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为主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农户具体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土地有劳动力的农户,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提供种苗以及5万元以内的小额贴息贷款,带动260户农户发展绿色蔬菜、优质水稻、小龙虾等产业;对土地少、有劳动力的农户,415人培训后进入产业基地务工,每年务工收入636万元;对土地多、无劳动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户,产业基地则流转土地2000亩带动170户脱贫户种植蔬菜,户均增收3200余元;针对土地少、劳动力弱或无劳动力农户,利用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岗位20个,户均增收9600元。

白雾村的传统建筑。高志苹 摄

以“文”会友 乡村旅游助增收

走进白雾村,传统建筑古朴典雅,田园风光秀美可餐,游客村民络绎不绝,特色小吃香飘千里。老街口,各种时鲜蔬菜、生态水果琳琅满目,不时有游客挑选购买。沿街东行,小桥流水优美动听,特色小吃店门庭若市。“老板,来三个洋芋粑粑带走。”“老板,来两碗凉粉。”店主忙得不可开交,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家是百年老店,三辈人都卖凉粉,真材实料,深受消费者青睐。”谢记凉粉店的女主人周永莲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介绍,现在来白雾村旅游的人逐年增多,节假日每天可以卖出一千碗凉粉,平日里也在三四百碗,收入还可以。

小吃店主在做洋芋粑粑。尹永权 摄

白雾村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白雾村将以‘文’会友,盘活资源,着力打造田园观光、休闲体验、精品客栈、农家乐等,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让群众真正吃上‘旅游饭’。”白雾村党总支书记方洪周信心满满地说。

据了解,白雾村以3A景区创建为抓手,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复通海会馆、楚黔会馆等古建筑,带动81户农户户均增收6100元;打造集采摘、垂钓、观光、教学为一体的复合体验园,发展土特产品15种,带动 72户农户户均增收5400元。同时,深度挖掘农耕文化、马帮文化等文化元素,举办石榴文化节、重走铜运古道等活动,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带动35户农户发展手工、网店等产业,户均增收4500元。

本报特约记者尹永权 张天能



基层说:

“以前土路比较多,经常在转角就能看到成小山堆着的垃圾,在村里生活也不便利,我们都不愿留在村里面,能外出的都外出打工了。”白雾村村民徐飞感慨地说:“可是这几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了停车场、修复了一些古建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村里的土路“摇身一变”成为水泥路,卫生死角也不见了,还种了许多绿植,跟在城里没啥两样。我们也不愿外出打工了,现在我在白雾村开了一家小餐馆,每个月的毛收入有4万多元,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短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增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把产业发展作为增收的最有力支撑,在盘清资源资产的基础上,找准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主攻方向,分层分类因户施策,做到了增收措施全覆盖,发展成果全体共享,实现农民增收“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

实践证明,做好产业扶贫,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要想方设法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发展生产,也要瞅准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适合干什么就支持帮助干什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是关键,白雾村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们所产有所销,让企业所需有所供,让村企合作共赢成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