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都在担心:万一“阳了”该怎么做?吃什么药?小编走访专家,为大家提供一份详细的“居家隔离手册”。
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感染新冠病毒后,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咽干、咽痛、干咳、乏力、四肢骨骼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嗅觉和味觉改变、腹泻、食欲下降。多数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程为7天左右。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冬季不仅仅有新冠,还有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传染病流行,患上呼吸道传播疾病可能性极大。如果确诊新冠需要靠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
感染新冠病毒后,若无症状,不需服药!
如果自测抗原阳性,自己没有任何不适,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服药,也不需要提前使用药物预防。
如果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症状较轻,属于是轻症,可以服用一些药物减缓症状,同时注意多喝水,多休息,保持营养,适量科学运动。
如果病情加重,应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
对症治疗,有什么症状吃什么药
出现症状后,应该根据症状选择相应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发热】
含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这类药物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如果药店的发热药已经售完,也可以选择其它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咳嗽】
含有右美沙芬,可待因、那可丁成分的止咳药。
【痰多】
含有氨溴索,乙酷半胱氨酸颗粒成分的祛痰药。
【鼻塞流涕】
含有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成分的药物,或者是布地奈德鼻喷、福替卡松鼻喷等。
【咽痛咽干】
大量饮水,同时可服用维生素C以及各类含片。
【腹泻】
含有蒙脱石散成分的药物;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中药复方制剂。
使用药物前,4个错误观念不能有!
绝对没有“新冠吃药顺序图”之说。
不要相信那些“一定要吃某种药”、“千万别吃某种药”的说法。目前相关药物都是治疗发热、感冒的常用药物,只要做到对症下药,服用前了解清楚禁忌即可。
绝对没有“多种药混吃,加量吃,好得快”之说。
擅自加大药量并不会好得更快,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如肝衰竭等。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或遵医嘱吃药才是安全的做法。
比如很多复方感冒药、中成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随意混用会增加过量摄入对乙酰氨基酚的风险。
不要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名字含有头孢,各类名字含有沙星,各类名字含有霉素的药物等。
任何感冒药都不能缩短病程,更不会有打针好得快的说法。
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更舒服的度过疾病期。
居家隔离期间出现这些情况尽快上医院!
目前各级医院都根据“新十条”加强发热门诊建设,但医疗资源有限,如无必要,不建议去医院挤兑医疗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但在居家期间,也应密切注意某些危险信号,一旦出现,请第一时间到发热门诊就诊:
1.高热或者持续发热,服用退烧药后仍发烧超过38.5度并持续超过2天;
2.呼吸困难或气促,活动后即出现非常明显的气短或静止时呼吸急促程度发生改变;
3.活动或静止状态下感到胸痛心跳加速或头晕;
4.持续不能饮食或腹泻/呕吐超过2天;
5.不能保持清醒,自觉说话困难或理解他人讲话困难;
6.出现面部手臂和腿部的无力,尤其是在一侧身体上出现,不能行动;
7.焦虑状况或情绪恶化,或有伤害自己的想法;
8.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或者恶化,比如不能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妊娠分娩等。
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注意…
【儿童】
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可选择的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针对3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如温水浴等。同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 退热药选择一种使用即可,一般不需要交替使用。
2. 不要与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物同时使用。
3. 服用退热药后可能出现大量出汗,可适当减少和更换衣物,避免着凉。
4. 体温低于38.5°C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勤测体温。
【孕妇】
同儿童,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如需使用药物,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老年人】
老年人基础疾病比较多,60岁以上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如果感染新冠病毒,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较大,因此老年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疫苗不能防止突破感染,但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肿瘤患者】
1. 实体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疫苗接种安全有效,在综合评价患者身体状态、免疫功能及病情后,应鼓励患者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建议足量、足疗程、按照推荐剂量和剂次完成。
2.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新冠毒感染的肿瘤患者在相关症状完全缓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连续2次,间隔24h),可考虑重启抗肿瘤治疗。建议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讨论,充分评估抗肿瘤治疗指征、治疗目标以及治疗耐受性等因素
3.无论之前是否接种过疫苗,都要做好防护工作,尽可能减少新冠病毒的暴露风险。
(来源:滇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