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海空铁高速联运,遥远边疆变为开放前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今日的临沧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进,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的老支书们回信,鼓励大家“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一年来,临沧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巩固拓展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责任担当不断开拓创新,再创佤山新辉煌。
8月1日至6日,由中央驻滇及省、市、县4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临沧7个县区,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活动。各媒体发挥特点优势,聚焦佤山大地的沧桑巨变,讲好“收信人”锐意进取的奋斗故事。
临沧市工业园区内,科技创新正赋能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孤狼翼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一批生产设备刚搬进2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设备调试紧张有序。公司依托CNAS认证实验室和GMP成果转化车间,建设以糖茶果蔬研究开发及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临沧绿色农产品技术研究及加工中心项目,预计每年将开发新产品6至15项并实现成果产业化转化。
因地制宜推动平台发展与产业聚集,临沧市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从海南远道而来的临沧森华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围绕凤庆独特茶文化资源,建设集茶叶科研、种植、展示、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三产联动产业基地与五星级酒店。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陈炳桐表示,临沧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绿色生物优势很有吸引力,公司正在搭建数字化茶叶生产中心,将“叁杄二”茶叶品牌推向海外市场。
云县幸福镇,近万头毛色鲜亮、膘肥体壮的乳肉兼用牛在宽敞的养殖场内悠闲漫步。通过高清可视化系统与牛耳电子标签,云县鹏云牧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对每一头牛的全天候追踪管理。县委组织部驻企开展蹲点服务的工作人员董臣枫介绍,云县积极探索公司党支部牵头、合作社领办、带动村民养殖育肥的集体增收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夏末时分,耿马蔗糖文化展示中心内,从野生种到“云蔗08”的68个不同品种的甘蔗茁壮生长。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让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超过40万亩的种植面积成为云南甘蔗产业第一大县,形成了“糖、酒、纸、饲、肥、新材料”6大类34个产品的蔗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模式。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办公室主任钟晓荣介绍,蔗梢提取物生产化妆品,蔗渣生产纸浆餐具,甘蔗纤维素加工生产药剂,蔗糖滤泥生产肥料,真正实现了“一根甘蔗吃干榨尽”。
夕阳下,两支5人制足球队正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的绿茵场上激烈角逐。“以前在荒坡上踢球,大伙儿忙生计,队伍很难组织起来。近年来,村庄美起来,腰包鼓起来,乡村足球场修到了家门口,村里老老小小都参与进来了。”龙乃足球队的创始人、村民鲍志昆说。
近年来,沧源县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亿元完成县、乡、村各级体育设施建设项目48个,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我每次到临沧都能看到新变化。临沧全力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不仅让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飞跃,也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健康生活意识。”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记者感慨。
党的光辉照边疆,我们都是收信人。同样在沧源,班洪乡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良自豪地介绍产业发展状况:“得益于南滚河保护区的绝佳环境,我们的蜂蜜品质更优。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激励着我们将产业发展得更好,从蜂蜜加工到蜜蜂扩繁,每年能为每户村民带来4万元收入。”
另一边,老支书三木嘎担任起义务讲解员,一边邀请游客品尝巨龙竹笋干,一边介绍起“班洪抗英”的历史。“阿佤山的红色传统一代代传承,迈入新时代,新支书们接过接力棒,把幸福的日子越过越好。”
边疆人民心向党,感恩奋进开新局。在临沧各地,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与自豪,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推动临沧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吴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