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情怀系乡村教育 大爱护留守儿童——宣威市金阳留守儿童小学侧记
发布日期:2022-09-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7349

金秋时节的清晨,走进宣威市海岱镇磨戛村的金阳留守儿童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食堂、卫生间、男女生宿舍、男女生洗漱间、亲子室、功能室、教师宿舍等设施设备俱全,各室之间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谐统一,浓厚的环境育人氛围扑面而来,六个教学班190余名留守孩子琅琅的读书声,格外清脆悦耳,在大山里传得很远很远。

        

 心怀教育情怀的追梦人

在金阳留守儿童小学校长高金娥办公室,一张张荣誉奖牌入框上墙见证了她用自己的情感和温暖倾注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身上,为大山里无数的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圆了孩子们成长的梦想。无数荣誉背后是一份心怀教育情怀的有力支撑,她曾经在宣威市海岱镇岩上完小,磨戛完小当过十多年的代课教师,看到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逐渐增多,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孩子们长期下来处于亲情缺失、情绪失控、安全不保等困惑,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行为和学习等负面问题的困扰。十多年的教育积淀,让她对留守儿童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让孩子们做一个快乐的阳光儿童,拥有金色童年的“梦”,把“梦”变成现实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愿望越来越强烈。2008年3月,她辞去了代课教师工作,四处找亲朋好友筹措资金,向银行贷款300万元创办了“海岱镇留守儿童之家”,在市镇妇联、团委的支持帮助下,因地制宜新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聘请各类专业老师到学校上课,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进行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矫正,课业辅导,培养特长,开发潜能,代替家长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外出务工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十几年里,她走访无数留守儿童家庭,用心记下一个个特殊孩子的案列,用爱把一个个特殊孩子拉回学校,留守儿童人数由当初的数十人增加到现在的百余名,2018年1月由原来的“海岱镇留守儿童之家”更名为宣威市金阳留守儿童小学,成为一所全寄宿制民办小学,不断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点亮留守儿童的希望之光。

 

大爱护留守儿童的“妈妈”

十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一批批留守儿童,孩子们称高校长为“妈妈”,她感受到了追梦人的初心使命的无上光荣,她期待这些孩子用感恩之心和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于每个孩子的出身和环境的差异,导致他们的生存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获得生活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一个来自海岱镇磨戛村的孩子,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代管,养成了性格孤僻任性、调皮、捣蛋不听话的行为习惯,父母抱着尝试的心态把孩子送到学校,经过一个学期老师的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成为一名尊师守纪、积极上进、勤奋好学的孩子,小学毕业后,孩子亲自上山捡蘑菇、摘杨梅送到学校,表达他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一个来自贵州省水城县平寨乡的小姑娘,母亲在外地打工发生交通事故不幸离世,从此孩子一问三不知,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自走进学校融入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她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性格逐渐开朗起来,脸上的笑容多起来,小姑看到孩子的变化后,特别欣慰,认为选对了学校,家长把留守儿童送到学校,是高度信任和认可高金娥校长一样的教师团队用大爱护佑孩子,把特别的爱给这群特别的孩子。

大山里的这所学校正在改变一群留守儿童的明天。学校本着“关注义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健康成长”的宗旨,遵循“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育人思路,以“父母与其费尽心思挣些钱财给孩子,不如想方设法把孩子变成父母最大的财富”为教育目的,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法,先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再培育孩子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们新的希望,重拾孩子们前行的信心。教师在学校里具有三重身份的角色,是老师,像父母,更似保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课,教好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视生如子,事无巨细,任劳任怨,思想引领、课业辅导、洗澡换衣、端水送药、拉单盖被,生活点滴,无微不至,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家校合一,管教同体”的办学特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工作:每天,班主任拍个小视频发至班群,让家长看到孩子生活学习的模样,多了一些欣慰,少了一些牵挂,每周让孩子跟父母视频通话一次,让亲情屏对屏,温暖孩子。值周老师每周帮孩子洗一次澡,换下的衣服由责任老师洗干净,值周教师每天晚上按时给特殊学生把尿,给生病学生端水喂药。每周开展一次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孩子一日四餐,食品丰富,营养充足,让师生身体好,工作学习有力量,每月底的周末进行一次“军事化”训练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师生体检,让家长和老师放心,依托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阅读写作、美术手工、舞蹈、篮球、棋艺等兴趣小组,周末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曲靖市电视台采编播放孩子们的合唱《少年中国说》、舞蹈《留守的孩子》少儿春晚节目,激发了孩子们展示个性的艺术禀赋。在教师的爱心教育和精心照顾下,孩子们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守纪、勤奋、认真、进取、好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孩子们会学习、会生活、会动手、会动脑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心、有感恩的心,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改变和提高,比过去更阳光、更自信、更自立、更自强,懂得感恩,知道努力,会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去努力,不断前行,不断进步。一个孩子的母亲动情地说:“学校的老师以父母心对待每个孩子,特别是用‘不比过去比现在,不比分数比进步’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开心成长,家长安心打工!”

高金娥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大山里留守儿童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各级各部门的负责人陆续到学校看望孩子,一批批爱心人士纷纷到学校捐赠图书、衣物、器材,宣威电视台、曲靖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报道了留守儿童的起居生活、点滴学习,曲靖日报、云南日报、云南都市时报图文并茂刊发留守儿童故事,点赞这项爱心事业,高金娥被评为宣威市、曲靖市道德模范、曲靖市十位最美母亲之一等荣誉称号。

如今这项爱心事业正在不断发展、拓展、延伸,“孩子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坚守的力量,家长的满意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社会的认可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高金娥说话的时候,校园里正播放“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优美动听的歌词和旋律伴随留守儿童的欢声笑语,校园里处处洋溢着一种幸福的美好时光。

 

通讯员:耿家宏  、尹剑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