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宣威:石榴花开别样红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日期:2022-08-25    来源:珠江网    浏览:5096

宣威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在宣威辖区60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回、苗、壮、水、白等26个民族155万人。如今,行走在宣威大街小巷,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加姹紫嫣红、绚丽多彩。

近年来,宣威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全面持续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心追梦,形成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着力健全宣教机制,构建多元教育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依托线上线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平台,每年组织一次市乡村干部轮训;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班3期1200余人次。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宣威市995所学校开设“铸魂育人心向党 校园厚植爱国情”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在宣威融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开辟“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专栏,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阵地,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宣传月、宣传周系列活动。期间,311支驻村工作队948名工作队员、3750名包保干部常态化进村入户宣讲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10626个大喇叭定期播放,让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着力传承红色历史,持续强化血脉赓续。依托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东山烈士陵园、乐丰乡铁道兵烈士陵园等17处红色资源,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教育60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5.8万余人次。制作9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片和《宣威市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网上祭奠英烈平台》等红色融媒体作品,并推出“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奋斗精神”学习体验活动示范路线1条,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就近就便开展实地学习体验1200余场次。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大家讲”系列活动,送戏下乡400余场次,公益红色电影放映1986场次。深入挖掘、整理、编撰来宾虎头山战役中“十三块门板”“红军小伤员”等红色故事8册,生动记录宣威各族群众与红军生死相依、患难与共、鱼水情深的历史事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着力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认同。认真收集整理宣威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各民族共同形成的驿道文化、红色文化、火腿文化3张文化名片,共创作、发表、展出、展演入编各类文艺作品3000余件。传承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威花灯,先后创作、演出花灯剧(节)目1000余件,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70余件。收集整理民族传统文化38项,收录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古籍122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遗项目传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先后命名非遗项目传承人50人,杨柳镇可渡村为历史文化名村。宣威火腿等特色美食文化符号广为人知。组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队伍300余支,年均举办大型书、美、影展及群众文化活动80余场。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宣威美食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旅节庆活动。

着力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组织各级干部职工全面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推动公共场所“写规范字说普通话”,创建113个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点,428个单位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全市1.5万余名教师全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学校学生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覆盖率均达100%。开展“小手牵大手 推普一起走”活动,推普率达100%,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融,谱写出新时代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新篇章。

(通讯员:孔海燕 张杨 袁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