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西南联大精神的新时代回响|听!那峥嵘岁月中传来的奋斗最强音
  • 发布日期:2022-07-01
  • 来源:云报客户端
  • 阅读量:5243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强调:“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师生

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

不畏艰难险阻,结茅筑舍

作育英才、教育救国、读书报国

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

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

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

大师云集、群星闪绕

是中国学者的摇篮

也为中国革命的孕育了珍贵的“火种”


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中的老师们。其中有:黄钰生、李继侗、曾昭抡、闻一多、许骏斋、袁复礼、吴征镒、李嘉言、毛应斗、郭海峰、王钟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被迫南迁湖南长沙

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2月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

1938年2月23日,湘黔滇旅行团从益阳出发

师生们分两路出发

一路由粤汉铁路南下

取道香港、越南,经滇越铁路到昆明

这一路主要是教职员和女同学

另一路由244名男同学

组成湘黔滇旅行团

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

步行前往昆明

历时68天、行程3500里

4月抵达昆明

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校舍

在昆八年

西南联大前后

有1100多名爱国学子舍身报国

投笔从戎

志愿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西南联大师生送从军抗日同学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说:

“到1938年秋,

西南联大重新开始建立党组织。

在西南联大党员人数最多的1940年,

全校共有党员83人。

当时云南全省仅有247名党员,

西南联大就占了三分之一。”

联大学生宣传抗日

据《北京大学校史》记载

当时

西南联大党组织

是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

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

联大地下党组织团结广大师生

在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

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昆明办学8年多

这所“战时大学”

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

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

据统计

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地下党员共有206人

其中有11位是地下党员

为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

献出了宝贵生命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烈士纪念碑

从西南联大走出了

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位诺贝尔奖得主

170多位院士

西南联大博物馆展出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画像

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刚毅坚卓的顽强意志

严谨笃实的科学态度

自由宽容的博大胸襟

那峥嵘岁月中传来的奋斗最强音

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

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

他是中国植物学家中

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


1984年,吴征镒在标本室鉴定植物

他,在西南联大

奠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

他,在西南联大

选定了革命的道路

他,是吴征镒

1937年

吴征镒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

‘七七事变’后

他随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

红土高原的独特土壤

优越的气候条件

以及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

深深吸引了他


吴征镒是作为西南联大“复员”队伍

最后一批离开昆明的

此后又立即投入到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暴运动中去

1958年夏

已过而立之年的吴征镒

决定举家迁往云南

许多人不理解

当时在首都已有一番事业的他

为什么选择去偏远地区

吴征镒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希望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植物学

西南联大博物馆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这句古话说的是

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

吴征镒经常对一些年轻学者

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

而这

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爱国抗日斗争中

她是坚强勇敢的女战士

在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中

她是刚毅无私的女英雄

从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潘琰7.jpg

她既是闻一多笔下的女英雄

又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最想清除的障碍

她是西南联大一位进步女学生

她更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地下党员

她,是潘琰

1943年

潘琰考入西南联大并在文林小学执教

利用课业之余创办“读书会”

宣扬进步思想,开展救亡活动

1945年

潘琰在“一二·一”惨案中遇害

年仅30岁

人称“四烈士”

潘琰.jpg

被特务炸伤躺在病床上的她

在最后一次醒来时

看着身边的战友们

只说了四个字“战斗!战斗!”

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她,用年轻的生命唤醒民众

1940年入西南联大经济学系学习

在联大期间

他积极参加社团、壁报活动

团结进步同学、开展爱国抗日活动

194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还利用假期回家带回中共南方局

对昆明学运的指示

1944年联大毕业后

他拒绝了家人要他留学美国的安排

根据党组织工作的需要

到云南陆良县工作

担任陆良中学代校长职务

刘国鋕烈士在西南联大毕业时的学位照

1948年4月

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先后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

面对敌人的酷刑、利诱

他斩钉截铁地说:

“要我脱离共产党,办不到!”

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还与难友们秘密制作了

一面五星红旗


就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

于1949年11月27日

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时年28岁

小说《红岩》中

刘思扬的原型就是刘国鋕

他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他是坚强不屈的战士

他信仰坚定,用无私铸就不朽丰碑


作为昆明学联主席

他参与领导了联大和昆明的学生运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他参与领导重庆的学生运动

他,是齐亮

1949年

齐亮因叛徒出卖被捕

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

特务威胁他

要么自首出狱,要么只有枪毙

齐亮起身就向外走

斩钉截铁地说:

“我选第二条路,去执行吧。”

当年11月14日

解放军的枪炮声传来

可齐亮却没能等到

重庆解放的那一天

“信仰”和“党性”

是齐亮至死不渝的坚持

席淑筠烈士.jpeg

席淑筠烈士

1943年

12岁的席淑筠以优异成绩

考入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

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联大看墙报

听进步教授如闻一多先生等人的演讲

她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

“云南民主青年联盟 ” 

此后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

参加了革命斗争

十六岁时

就成为附中“民青”组织的负责人

具体领导了附中的学生运动

滇中独立团蒿芝地战斗地点——大田村.jpeg

滇中独立团蒿芝地战斗地点——大田村

1949年9月

席淑筠奔赴玉溪新平

参加了“边纵”滇中独立团

1950年3月

席淑筠在戛洒江畔不幸被捕

她愤怒地痛斥敌人:

“革命者,头可断、

血可流,决不投降。”


最后

在戛洒江边被敌人残酷杀害

壮烈牺牲

时年20岁

同志们都把她誉为“滇中丹娘”

教育

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如今

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

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深处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如果来到这里

你就能读懂

什么叫家国情怀